蜂窝窄带物联网(NB-IOT)基站入网检测,3GPP TS 36.141标准
NB-IoT
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(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, NB-IoT)成为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。NB-IoT构建于蜂窝网络,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,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、UMTS网络或LTE网络,以降低部署成本、实现平滑升级。
NB-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,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,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(LPWAN)。NB-IoT支持待机时间长、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。据说NB-IoT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至少10年,同时还能提供非常全面的室内蜂窝数据连接覆盖。
NB-IOT的概述
对于物联网标准的发展,华为的推进最早。2014年5月,华为提出了窄带技术NB M2M;2015年5月融合NB OFDMA形成了NB-CIOT;7月份,NB-LTE跟NB-CIOT进一步融合形成NB-IOT;预计NB-IOT标准会在3GPP R13出现,并于2016年6月份冻结。 [3]
此前,相对于爱立信、诺基亚和英特尔推动的NB-LTE,华为更注重构建NB-CIOT的生态系统,包括高通、沃达丰、德国电信、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Bell等主流运营商、芯片商及设备系统产业链上下游均加入了该阵营。
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(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, NB-IoT)成为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。NB-IoT构建于蜂窝网络,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,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、UMTS网络或LTE网络,以降低部署成本、实现平滑升级。
NB-IOT聚焦于低功耗广覆盖(LPWA)物联网(IoT)市场,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。具有覆盖广、连接多、速率低、成本低、功耗低、架构优等特点。 NB-IOT使用License频段,可采取带内、保护带或独立载波等三种部署方式,与现有 网络共存。
NB-IOT的前景与优势
移动通信正在从人和人的连接,向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迈进,万物互联是必然趋势。然而当前的4G网络在物与物连接上能力不足。事实上,相比蓝牙、ZigBe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,移动蜂窝网络具备广覆盖、可移动以及大连接数等特性,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,理应成为物联网的主要连接技术。作为LTE的演进型技术,4.5G除了具有高达1Gbps的峰值速率,还意味着基于蜂窝物联网的更多连接数,支持海量M2M连接以及更低时延,将助推高清视频、VoLTE以及物联网等应用快速普及。蜂窝物联网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。
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,车联网、智慧医疗、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将产生海量连接,远远超过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。
NB-IoT具备四大特点:
一是广覆盖,将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,在同样的频段下,NB-IoT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,相当于提升了100倍覆盖区域的能力;
二是具备支撑海量连接的能力,NB-IoT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,支持低延时敏感度、超低的设备成本、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;
三是更低功耗,NB-IoT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;
四是更低的模块成本,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。
NB-IOT聚焦于低功耗广覆盖(LPWA)物联网(IOT)市场,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。其具有覆盖广、连接多、速率低、成本低、功耗低、架构优等特点。NB-IOT使用License频段,可采取带内、保护带或独立载波三种部署方式,与现有网络共存。
因为NB-IoT自身具备的低功耗、广覆盖、低成本、大容量等优势,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垂直行业,如远程抄表、资产跟踪、智能停车、智慧农业等。3GPP标准的首个版本预计在今年6月发布,到时候将有一批测试网络和小规模商用网络出现。
目前包括我国运营商在内诸多运营商在开展NB-IoT和研究。就NB-IoT的发展现状,余泉详细阐述了三个精彩观点:一是NB-IoT是蜂窝产业应对万物互联的一个重要机会。
二是NB-IoT要成功必须要建立开放产业平台。三是2016年是NB-IoT产业非常关键的一年,标准、芯片、网络以及商用应用场景都会走向成熟。
蜂窝窄带物联网(NB-IoT)基站检测 | ||||
检测对象 | 项目/参数 | 检测标准(方法) | 说明 | |
序号 | 名称 | |||
蜂窝窄带物联网(NB-IoT)基站 | 1 | 基站输出功率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3 | 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2.4 | ||||
2 | 频率误差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5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5.1.4 | ||||
3 | 矢量幅度误差(EVM)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6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5.2.4 | ||||
4 | 发射机端口之间的时间对齐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7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5.3.4 | ||||
5 | 下行RS功率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8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5.4.4 | ||||
6 | 占用带宽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9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6.1.4 | ||||
7 | 邻道抑制比(ACLR)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10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6.2.4 | ||||
8 | 频谱发射模板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11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6.3.4 | ||||
9 | 无用发射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12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6.4.4 | ||||
10 | 通用杂散发射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12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6.4.4 | ||||
11 | 特殊频段保护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12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6.4.4 | ||||
12 | 发射互调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14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6.7.4 | ||||
13 | 机箱端口辐射杂散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1.13 | ||
无线电发射设备参数通用要求和测量方法 GB/T 12572-2008 7.3 | ||||
14 | 阻塞 |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(NB-IoT)基站设备测试方法 YD/T 3336-2018 9.2.7 | ||
LTE;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(E-UTRA);基站(BS)一致性测试 3GPP TS 36.141 version 4.10.0 Release 14 7.6.4 | ||||
15 | 频率范围 | 无线电发射设备参数通用要求和测量方法 GB/T 12572-2008 5 |
机构名称:医疗器械第三方检测机构(报告单位拥有CNAS资质,国家级CMA资质,药监局直接认可报告)
联系方式:何工 130-4935-4532 (点击拨打电话),QQ:527687553
关于我们:我们是一家综合性的医疗器械第三方检测机构,提供医疗设备的检测、信息咨询、注册代理等。优势项目:电磁兼容EMC检测,YY9706.102-2021检测,安全安规检测,GB9706.1-2020检测,软件安全测试GB/T25000.51-2016检测,性能及各种专用标准检测,环境试验 GB/T14710-2009等,各大省所直接认可检测报告,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检验报告(加盖国家级CMA资质章,药监局认可),保障医疗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,欢迎来电咨询……